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著成《本草纲目》,他在该书凡例中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突破了之前药物的分类法,“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创立了全新的分类法。李时珍在著录本草的过程中,旁引前人的医籍、本草,重视记录其在临证中应用本草、方药的心得体会,记载了大量李氏诊疗医案。李时珍在编著时,书考八百家,对诸医家的医学理论多有传承创新,郭沫若称赞他“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摘编自左刚等《从<本草纲目>探析李时珍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贡献。
(2)据材料分析李时珍能够著成《本草纲目》的原因。
2021-11-18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的不同:就学术内涵而已,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退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到汉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仲舒要维护怎样的现实政治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唐代到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 . 先进的思想引领时代发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出生于春秋后期的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提出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当有所改良。汉代以后孔子的思想主张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反对禁欲主义,崇尚理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辈出,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以上材料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三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以及“三权分立”思想,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权思想的影响。然而他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则受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文化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史艺军、宋晓敏《从文化视野看孙中山三民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以后孔子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人文主义的内涵。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突出作用。
2021-11-1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新洋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在交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是随之历变,迁把自己时间起来,自我孤立,这对于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海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些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放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小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西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邓小平19889月《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讲话》

(1)据材料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审美教育中重视音乐(包括诗歌、悲喜剧等文学作品)的作用,应为了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统治者哲学家的理智、保卫者武士的意志及被统治者农工商的情欲三个等级,认为审美教育只有以理智、合理的内容才能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实现和谐的理想国。为此,他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政治规范,即诗只能描写善、美的东西、音乐必须是适合保卫国家的曲调,禁止“摹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的文艺作品和表现悲哀、柔弱的曲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

——摘编自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柏拉图的美育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复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的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7 .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两级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

——摘编自李金娜《梁启超晚年的中西文化观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9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诨源出土)     战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09-18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10 .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三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