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子张受此义,故因三世而推问十世,欲知太平世之后如何也。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此盖藉三统以明三世,因推三世而及百世也。……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此为孔子微言,可与《春秋》三世、《礼运》大同之微旨合观,而见神圣及运世之远。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二 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2卷6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与儒学的关系,该思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克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国内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通畅,文字清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240字左右)
3 . 学者信力建评价中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据此观点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两方面观察,这个时代有什么重大变化?
(2)这个时代有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理论,请予以说明。
(3)思想文化领域方面,这个时代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其意义何在?
(4)这个时代总体的历史趋势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历史认识?
2019-02-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锡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启蒙运动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们有权推翻他。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康德提出: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伏尔泰阐述了什么思想?其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孟德斯鸠阐述了什么思想?其思想对西方政治理论有何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基本观点
(4)材料四中的“理性”指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2019-02-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锡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摘自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认识,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

——摘编自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的理解。
7 .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2年10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2年9月《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8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材料二   下图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据材料三,指出江苏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5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等三校201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10 . 儒家思想蕴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
(4)上述材料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哪些借鉴?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