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下图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作《芦滩钓艇图》


材料三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吴镇画作的特点。

(3)据材料三,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

2018-02-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3 .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各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
材料四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4)依据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 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 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
材料二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
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
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
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8 .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导思想或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3)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4)列举两位启蒙思想家的代表及其著作。(写出人名、代表作即可)
(5)启蒙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请写出在启蒙运动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的两次思想解放潮流。
9 .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综上分析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10 . 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马融注(《论语》)“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材料二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书•董仲舒传》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四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马融的注解体现了孔子哪一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汉武帝的举措对当时的教育和思想领域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3)材料三的教育实践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对近代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据材料四,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反映了我国将实施哪一重大战略?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