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春兰与大学“开女禁”

1914年后,甘肃女子师范毕业生邓春兰在父亲支持下,冲破社会阻力创办女子小学。

1919年春,邓春兰读到蔡元培的演讲稿后,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愿望。

519日,多次和在京读书的丈夫、兄弟商议后,她致信蔡元培请求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当时正值蔡元培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愤然离职,故无结果。

6月,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

7月,赴京求学起程之初,邓春兰再次呼吁女同胞为解除大学女禁奋起抗争,诸多报纸杂志纷纷响应,围绕大学是否“开女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李大钊、胡适等人积极参与。

9月,蔡元培重回北大,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192023月份,北京大学第一次陆续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生入学旁听。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女禁被打破,国立高等教育被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我们女界今天要想替我们中国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先要替我们中国人里边的女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妇女解放的顺序是,先解放学校,再解放职业,再解放政权……

——邓春兰《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

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妇女问题》(19198月)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邓春兰能够推动大学“开女禁”成功的因素,并谈谈“开女禁与妇女解放”的认识。
2 . 近代欧洲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历程终于作为“人”,而不是作为“上帝”的一部分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好像是一个酣睡的人在慢慢苏醒;宗教改革进一步表现在“上帝”问题的一种突破;'启蒙运动则是二者的逻辑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续篇”。这三大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种”的速信中解放出来,不是一下子和“上帝”一刀两断,而是认识客观世界时,愈来愈不受宗教信条的约束,愈来愈把客观世界当作客观存在去认识,从而使人的认识脱离信仰而独立出来。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宣传的思想实质、精神内核及其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上帝”问题上突破的表现。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是二者的逻辑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续篇'”的理解。
2021-09-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改革离不开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不能变,一变就人心不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阔。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
发展是硬道理,不要丧失时机,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票子发得多了一些,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非常严重,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敌人知道变不了,但是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

——摘自王焕伟胡椿《从南巡讲话透视邓小平同志的忧患意识》

材料二   二十年来,我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树起的这块界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通过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飞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启动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使中国的改革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感性认识阶段。

——摘自陶戌林《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飞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同志为哪些事情担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次飞跃的?请你谈谈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1-12-2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7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021-0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自主调研历史试题
8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 … 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 … 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9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

——莎士比亚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启蒙运动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完成下列要求:
(1)莎士比亚的名言体现了什么思想? 请另外列举两个文艺复兴巨匠及其作品。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改革?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材料三康德的名言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方面谈谈我们“拿来”了什么。
10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