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

20032019

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2 . 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近代西方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史不是艺术史或科学史,抑或文学史,甚至民族史。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邪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会溃不成军。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疫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我意识自由”的含义,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简述马丁•路德主张的获得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的本质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4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礼”的实质,并概括指出推行“礼”的价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对“礼”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社会功能。
(3)据材料三指出引发“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的原因及作者对此运动的看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2020-12-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棠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指出其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2020-03-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
6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一场重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它的核心特征是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发展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幸福的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思想凑成的大杂烩,但人们更应该从某一中心点去考察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去发现它真正的历史意义。启蒙思想的基本倾向不在于反映和描绘生活,而在于相信人的思维具有塑造生活本身的力量和使命,从而推动了思想的世俗化进程以及科学的发展。

——卡西尔《启蒙哲学》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启蒙的主导理解形式并非完美无缺,它不仅对理智启蒙和规范启蒙的认识有片面性,而且相信两者是天然统一,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启蒙的理智层面把自然科学视为一切知识的典范,认为科学不仅必然造福人类,而且为人类知识提供了普遍标准和唯一正确的方法,显然包含着一种片面的科学主义偏见。在规范层面上,启蒙受资产阶级世界观影响,把从孤立的单个的个体作为理性和自由的唯一主体,把个人的抽象权利和私有财产权作为所有社会秩序的规范基础,显然也带有自由主义偏见。

——汪行福《理智启蒙和政治启蒙的区分与互补性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分析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启蒙运动不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反思启蒙运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认识
2019-06-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卷
7 . 近代中国自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但在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民族固有地位”?为“振兴中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抗日时期提出了哪些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3)据材料三,指出“发展”的含义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

8 .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这次会议召开
有何历史意义?
(2)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3)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可:次会议上确定的?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9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历史上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实是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百度百科“浪漫主义”

材料二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1850年雨果发表的追悼词

材料三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百度百科“现代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及其所属文学流派。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情感方面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2019-07-0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18-10-05更新 | 102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