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一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举入侵、东罗马的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著作,纷纷速往两欧避难,部分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学校名叫“希学院”,专门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资本主义萌芽滋生后,人们要求的精神境界变得一致,紧接着许多西欧的学者强烈要求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犹如一阵春风,缓缓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大旗就此随风飘扬。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联邦党人文集》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对美国宪法的内涵作了深度的理论阐述。联邦党人在其中充分地论述了建立联邦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难发现在美国的制宪过程中,《联邦党人文集》中引用最多的恐怕就是孟德斯鸠,正是在对孟德斯鸠的思想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着继承与发展。

——摘编自蒲慧等《读〈联邦党人文集〉有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孟德斯鸠理论“继承”和“发展”的表现。
2022-04-19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三校(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4月线上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怡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立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创,纪律己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创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泊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事 件
1688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据材料一,说出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时间机构时间机构
1847济贫部1867贸易部
1852公务部1871地方事务部
1854殖民地事务部1899教育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增设政府机构的原因。
6 .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摘编自周详《<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清末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摘编自何有贵《25位校董名震南粤》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招不到学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并分析其办学方针不能落实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自由、民主、均富”源自什么理论?此后,孙中山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改造未来之社会”?
2022-01-19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中国一度是欧洲知识阶层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投影。伏尔泰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魁奈认为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曾说“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儒学大本营的国度里正经历明清交替及清朝巩固与强盛的时局变换,一些启蒙思想家,针对明末封建君主专制的残暴性和腐朽性,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代言民主性和人民性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梳理其言论主张,他们也是从儒学的经典里寻找批判的武器。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和欧洲,一些思想家们皆从儒学中寻找到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中国的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哲学对欧洲民主理想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在交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是随之历变,迁把自己时间起来,自我孤立,这对于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海不前,就落后了。马免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些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放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小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西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邓小平19889月《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讲话》


(1)据材料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1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10 .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