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3: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材料3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 相同之处?
2 .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
(2)材料二中的《巨人传》属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品?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们”发起了哪一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8-12-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兴化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材料二   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5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核心思想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6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32次组卷 | 85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校本复习历史综合练习
7 . 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固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8 . 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摘编自李康《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材料二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的人才观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最主要的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请结合所学说出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的重大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 . 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牛顿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之中,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三   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爱因斯坦《相对论》

材料三   他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量子论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材料四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典力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有何新发展?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理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2020-03-11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11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