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在自己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带着弟子到各国周游十四年,以求仕用,进行政治活动,但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材料二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元武宗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
材料三   一位美国学者说:“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请回答:
(1)结合春秋时期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
2014-01-18更新 | 4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省沭阳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兴章句下》
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华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亡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材料一、二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三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四表明了作者对君主的什么态度?为什么与材料三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2013-11-21更新 | 6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洪翔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

4 .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

(3)简述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王韬《扶桑游记》
【材料二】所谓国民者,有参政权之谓也。所谓权力者,在君主之国须经君主与议员所承认,在民主之国须经国民全体代表所许可,定为宪法布之通国,彼暴虐之君主,专擅之政府,多数之党派,皆不得而破坏之、专横之、攘窃之也。要之,国民之权利,须经宪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谓之权,不然则否。                            -----《说国民》原载《国民报》1901年第二期
【材料三】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立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编》1903年第7期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问题就是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封建思想被否决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在青年中已失去了吸引力,大家都在追求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它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王韬对魏源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实现国民权利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其在近代的实践如何?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
(4)材料四中“新的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思想”指什么?激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最终选择的是哪种思想?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依次体现出的几个层次。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2010-05-26更新 | 6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一
6 . "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人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立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问题:
(1) 材料一中的①②思想家的言论代表哪一学派? 试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2)材料二所主张的基本信念是什么? 其中传达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有何异同?   
(3)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试举两例说明
2010-05-26更新 | 9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二
7 .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一部雨果的作品,指出其属于哪一种文学艺术流派结合近现代史说说法国是如何完成从崇尚专制武力到追求民主和谐这一伟大转变,使法国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一谈你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的看法。2分
2010-05-26更新 | 5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二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默然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深刻透彻)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材料三 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吴虞《吃人与礼教》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作者的主张。它同当时教会的主张有何冲突?
(2)材料二中刘谐对孔子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的经济根源。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主张的一致性。
(3)分析材料三中吴虞的主张。在对待儒学态度方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
2010-05-26更新 | 8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