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制天命而用之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2014年9月24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他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摘编自2014—2015学年度《时事》第二期
(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
(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
战国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荀子


董仲舒
“天人感应”学说
南宋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3)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6-1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5学年福建莆田二十五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2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结合所学请你简要说明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19-10-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 关于启蒙运动的研究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学术追求,如下表书目: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在材料二书目中选取一部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