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遣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触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动力性的特征。

材料一 精卫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鸣呼!君不见,西山木众鸟多,来燕去自成案。

注:该请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诗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借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志向。“精卫”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担露。

材料二 这个人(伏尔春)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度的极点和大革命的明之间。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大已经登基;他的播篮虽笼罩着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终宝光,他的灵框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伏尔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维克多·雨果在伏尔逝世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他们冲破思想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引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改革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幸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20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蕴含的人文精神内通,并简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尔泰的名宇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句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先锋人物的共同特点

2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

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3)材料四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物?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017-11-2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十七世纪中后期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传自由之风、播理性之光、颂个体之高、求应然之真,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学习,在欧洲乃至世界发起了一场比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加深刻的思想革命。资产阶级在完成自身原始积累的同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价值理念,把这些价值诉求逐渐外化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中的地位》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加深刻的思想革命”的主要依据,并指出其“更加深刻”的根源。
4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伴随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必修美德,《尚书.君陈》曰:“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隋朝王通在《关郎》中也提到“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历代先贤都将能否做到节俭视为个人乃至国家成败的大事。而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主要从道德伦理、国泰民安方面来阐释节俭,将其作为修身之本、治国之策。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物质财富的增加等多种原因,消费呈现新的特点:消费由俭约趋向奢靡;上层社会显示较强的消费导向;不同地区、阶层的消费有明显差异性;社会消费观出现若干显著的变化。万历时期王士性认为消费趋奢有利于就业,“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鼓励财富“固将有以用之也”,人们拥有财富后要进行消费。奢靡能使天下财富的一部分流向民众,对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益。唐伯虎感慨道:“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抒发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怀。袁中道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要务,“物欲”是人之常情,追求及时消费和享受生活。

——摘编自张邦建《明代中后期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观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期后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0-04-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虑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神话,其中不少是家喻户晓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这些神话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的核心价值观。西周时期,制订了较为严谨的礼制,如孝、忠、德、礼等等。……到西汉时代,汉王朝经过反复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文化格局。从此,儒家就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下独尊,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事实上标志着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材料二纵观近代1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有两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告终。从1919年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者交织以及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二是从内容上看,虽然“中、西、马”三者的演变各有侧重,但“西、马”基本上是处于对“中”冲击和相互冲突的地位。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18-02-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抚州七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共同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