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并分析做有益探索的主要原因。
2010-11-09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部分
2 . 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一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指
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010-05-07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揭阳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4 .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