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2022-04-13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君主们“率土地而食人肉”“以力假仁霸”的行径极为愤慨,主张对“善战者服上刑”。他痛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的不仁行为。(梁襄王)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梁襄王又问:“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再问:“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认为,人民是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之一,只有得“丘民”,才能为“天子”。

——摘编自宋绍光《论孟子游说中的应时思想》

材料二   自唐中后期,思想学术界就开始有人批评汉唐经学家只重解释经典的字面含义而不注意经典的精神实质之弊,疑古、疑经之风渐起。孟子学说中的道统、涵浩气、辟异端、谈心性和辨王霸恰好与这一时期用道德性命对汉唐儒学进行改造的思想相吻合,与新兴的理学相知、相通。至宋,孟子本人被封官爵、入孔庙、处“圣贤”之列,《孟子》也由“子”升为“经”,不久 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的官定教材。

——摘编自李传印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全面升格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四是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来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炕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前途"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他将邹平实验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以下设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农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活动力。……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面对面地为民众服务。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状况有了一定好转。

——摘编自李满星《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乡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实验活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19条 凡遇凶荒事故,或有阙支,家长预为区划,不使匮乏。”

“第68条 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第88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第102条 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见兄长,坐必起立,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诸妇并同……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第113条 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虽许少饮,亦不宜沉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箠之。”

“第134条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积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

“第146条 诸妇必须安详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娣姒以和。然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年及八岁者,不许随母到外家,虽至亲之家,亦不许往。”

——摘自(明)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评析族规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要求:主旨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材料三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韩非子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思想意图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思想主张。
(3)结合商鞅变法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三所反映的义利观。
2020-11-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38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物理班)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这位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现实,另一方面,有感于传统旧史学的弊端,针对当时国民只知“家”,不知“国”,更不了解“国”以外还有一个世界,独树一帜倡导新史学,以启蒙“国民意识”。这篇文章探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重大命题,是其倡导新史学的一个具体行动。梁启超充分肯定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同时,认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扬威德于域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研究自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万明《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从政治角度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主张对绅士的教育应遵循“理性原则”。洛克要培养的绅士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善于经营自己的事业,使个人得到“幸福”;二是具有“德行”和“才干”以及“勇敢的精神”;三是讲究礼仪,具有“文雅风度”。

卢梭则主张培养“自然人”,一要保持人的天性,不受传统束缚;二要具有农民的身手和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还具备一技之长;三要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

——方敏《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材料二 严复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在他的“三民”、“三育”教育思想上。严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深刻体验与感受了时代屈辱。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在于国民。民力、民智、民德不强,国家民族的生存就会有危险。“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三者又以民智为最急也”。鼓民力主要是为了提高国民体力,具体包含禁食鸦片和禁止妇女裹足等。开民智的要义是废除八股取士等科举制度,主张兴办新式学堂,讲授新知、培养新式人才等。新民德旨在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弘扬新的社会风气,养成“利群利己”社会道德,树立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等。

——赵靓《严复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与卢梭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学知识,指出与洛克、卢梭相比,严复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简要评析。
2020-02-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深珠三校协作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出处
嘉佑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1)从材料一中任意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加以阐释。
(2)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