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说,君王所做之事都是为天下、为百姓才是君之道;君王应该是天下人的公仆,为天下人服务;天下应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ー人一姓的私产。黄宗羲认为天下之管理,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进行社会分工,君王和臣子必须联合起来,各司其职。做臣子的不能只听命于君王,只为君王卖命,君王与臣子是平等的。君王贤明时,臣子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王昏庸时,做臣子的应该约束和提醒君王,以天下万民的利益为己任,协助君王治理好国家,这才合乎“臣道”,而不是为ー人一姓之臣。

——摘编自吴剑《试论黄宗羲“天下为公”思想中的民主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并非从天而降的,而是渊源有自的。它一方面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民本思想之中,另一方面又以理欲统一、义利并行和气质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为其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黄宗羲通过对君主专制的严厉批判,摒弃对君权的道德约束,这暗含着中国式的“政”“教”分离的近代要求;尤其是提出了臣分君权、宰相分权的纵向分权,以法律、学校约束君权的横向分权和“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的新设想,这些设想具有权力制衡的近代民主意义。

——摘编自刘岐梅《走出中世纪一一黄宗羲早期启蒙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民主精神”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影响。
2021-03-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沙龙兴起于15世纪的欧洲,在当时指的是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17世纪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开始出现,这就是德·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18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

——据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代宗师,提出了理性主义的两大主题: 推倒两樽神,即天上之神——宗教神学,和地上之神——封建专制主义;重树两面大旗——科学理性和自由平等。这两大主题,体现在他的哲学与宗教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以及史学 思想之中,达到了摧毁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目的,尤其是他对人的理性的赞美 和对自由的弘扬对当时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性主义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精神动 力和理论指导。

材料二   孟德斯鸠强调,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本质和界限,是决不能加以混淆的,而 必须加以严格区分,这是“人民安定的基础”。“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要通过分权,使这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制衡,从而保障政治自由。

——摘编自全松柏《理性与偏离——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简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为“推倒两樽神”和“重树两面大旗”提出的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国家制度主张在欧美国家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作为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自古以来就备受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青睐。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首开古代丝绸之路,医药的互换与医术的切磋涵盖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之中。隋唐时期,中医相继传入了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中医也成为日本和朝鲜遣唐使学习的重要内容。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明代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中医药,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明清时期,西方学者将许多中医典籍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语言,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摘编自王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1840年以后,兼容了儒释道等各家之精华的中医学不可避免地被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捆绑在了一起,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而西洋医学的输入直接影响到了中医学的生存。也正是从那时起,有人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的发展之路,力图用西说证明中西原理相通,更有民族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医、主张全盘西化。中医药遭遇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但中医并没有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日益为国人所重视。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方式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医学遭遇生存危机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又"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成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天文学三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2021-02-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和古罗马国家的法治展开的论述。

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古罗马国家的法治
战国法家之法治,虽有定分止争、禁恶止乱诸功效,然主要内容为刑主赏辅,轻罪重刑等手段,其实质是君主据法实施专政。韩非子把君主专制统治设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所谓的“刑无等级”“法不阿贵”之类,并非在追求法的平等性,而是要求贵族官僚也同样进行严酷的刑法惩治,以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西方古典时代的法治,是在法律至上的前提下,所有人都服从良法统治之概念。西塞罗指出:官员的职责在于领导和发布正确的、有益的、与法律一致的政令。犹如法律指导官员,官员也这样指导人民,因.此,完全可以说,官员是说话的法律,法律是不说话的官员。人类生活听从最高法律的命令。”他有句名言:为了自由的缘故,我们做了法律的臣仆。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只服从法律而不惧怕任何其他人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也最能享受到他应得的权利。

从材料信息中提取两条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与古罗马国家法治方面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读。(要求:明确写出不同点,并逐点加以解读;写出两条不同点即可,多写不重复给分。)
2021-02-08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对这几个问题,他难以回避,但也无能为力。在挫折中,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腐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一部分人对于革命主义未能坚持,正当革命走到将次完成之际,破裂了两党的统一战线,招致了革命的失败,外患乃得乘机而入。这是两党统一战线破裂了的结果。现在两党重新结成的统一战线,形成了中国革命的一个新时期。

——摘编自1937929日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纠正“自己的失败”采取的举措,并分析孙中山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发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爱因斯坦《相对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内涵。并分析牛顿的理论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论对牛顿经典力学有何新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1-0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为警醒国民,挽危图存,严复开始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中文名为《天演论》)。《天浈论》并不是系统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著作,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对原著做了选择、评论和改造.严复并不完全同意林胥黎的观点,所以还介绍了其他哲学家思想。对此,他多以按语的形式加以说明。《天演论》博大精深,鲁迅后来说严复做《天演论》,一个“做”字,十分传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1895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题目就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处境的紧张和焦虑,同在这一年,他又写下了《原强》,题目同样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给中国选择的出路,只贿“富强”,才能应付这种巨大的“世变”,只有应付了这次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保存民族的血脉不至于香火断绝,为了这种绝对优先的目标,中国只能接受西洋现代化的途径。据说也是在这一年,他译好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他还没有拿出去印,却在不久就已经不胫而走,陕西味经售书处抢先把它拿去印刷出版,很快就风行-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演论》“很快就风行一时”的原因。
2021-02-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