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两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材料三:下图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材料四: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2)依据材料三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3)概括材料四中反映的秦朝措施?再举两例相同类型措施。
2023-02-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市李兆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遣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

材料二: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祁《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的形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1689-179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鼎盛状态,为文人对封建君主的歌功颂德奠定了客观基础,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但统治阶级依然奢侈成风,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

材料二   汉赋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夸张、幻想,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意境,使描写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建安(汉献帝年号)以后的很多诗文都从汉赋中得到不少启发。汉赋中关于京都、田猎、物色等内容的赋文对于汉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有详尽描述,它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辛德董《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赋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赋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摘录)

1918年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反对封建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1月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9年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并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氏资本论释义》等译文。

1920年初,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员人数一度达250多人。

1920年7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

自1918年到1921年7月,在各地发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演讲十多次。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增购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外文刊物,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舒悦《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

材料二:五四前后,随着文化观念的启蒙,“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据统计,这一时期从外国涌入的各种“主义”达330种,马克思主义作为众多“主义”中的一种,之所以被中国先进分子所认同和选择,固然有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和对俄国社会主义的憧憬等心理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

——摘编自王刚《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多维进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分子所认同的原因。
2022-12-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说文解字》记载,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制造的。蚕丝原料昂贵,产量有限,仅供宫廷内使用。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完成了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纸的成本降低了,因而很快地推广起来。西晋时期,纸原料还扩大到用藤造纸。随着产量的增多,纸逐步普及。

——摘编自孙顺华《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摘编自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纸原料的演变和纸逐步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9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组主编《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2022-10-25更新 | 233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某中学七年级(1)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不过扔几张废纸而已,用不着过多地妄加干预,犯点小错误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他们会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的。”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2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含了诸子百家中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3)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4)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