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初一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挐送法司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都杀了。

——摘编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


(1)根据材料,概括奏折反映的明初统治者所面临的思想文化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读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戏曲杂剧文化盛行的影响。
2022-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件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名、阴阳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而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现有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胡国威《论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两个关键因素使得唐帝国能够保持活力;折中主义(它吸收所有在之前几个世纪历史上出现的文化流派)和世界主义(对外国人及他们多种多样生活方式的包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对于其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唐朝》

材料三   长期以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界讨论,以下两位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到了今天,我们看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由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健康地、完整地、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单霁翔“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论坛讲话

观点二:昆曲等被列入名录,意味着所要保护的遗产已经上升到跨文化交流的高度。昆曲是传统戏曲的最高范型,是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完美的形式,……昆曲也被京剧全面借鉴,故有“京昆不分,昆乱不挡”之说,传统文人并不把昆曲单纯当做表演技巧,……其根本精神是要我们懂得为人之道,通过欣赏刚柔、动静、虚实之美,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来热爱生活,完善自我。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7.13


(1)阅读材料一,概括“和而不同”文化观对中国先秦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概括唐帝国文化的新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时期“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的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这对“其文化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选择论述:①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标志的解读,概括指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则。依据观点一,指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②依据观点二,概括指出昆曲的文化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昆曲保护中的“怪现象”及其出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洁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沢,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突,并对上述二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解读。
2020-02-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欧洲失望的启蒙思想家们依靠16世纪以来在华传教士带回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了解、关注中国。伏尔泰便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首屈一指,实行的完全是一种理想的开明政治制度,皇帝不可能专断,也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伏尔泰景仰孔子,认为孔子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并以成吉思汗折服于汉族官员的高尚情操诠释孔子的道德。此外,启蒙思想家魁奈等人也对中国大加赞赏。

——摘编自陈晓华《中西互动视角下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等

材料二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思想家将中国形象极端化。例如,孟德斯鸠猛烈批判中国他在与定居法国的中国人黄嘉略的交谈中了解到:中国人把法比作一张网,百姓比作网中的鱼,鱼儿虽还能游动,却无自由可言。他将中国政体归入到专制主义行列并加以批判。他指出中国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历朝除开国初的几任君主,其后继者都腐化、奢侈、息惰狄德芡也从政体、人口、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尖锐批评。

——摘编自董玉洁、钱乘旦、杨宁一《圆明园:意象中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们关注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孟德斯鸠认识的中国形象,并综合评价这些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二:



(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4-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阿利格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注:图中间是一个天平)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请问材料一体现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请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何种政体?材料三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想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