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58次组卷 | 71卷引用:肇庆一中高二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期末复习练习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主义对制度关注的焦点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的。古典共和主义通常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要素相联系;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则通过把共和主义用于全部民族,而非小的共同体,并通过支持现代民主政体的引入,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在美国版本中,意味着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分离政府。

——摘编自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2年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共和主义改造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对美国共和主义的发展之处及其原因,并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
2018-04-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步测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决非他国所能及的。”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20世纪 80 年代实行了“责任制”以补救这种状况。在这种体制下,每个家庭与国家签订合同,为集体生产队生产一定指标的产品,余下的部分农民便可拿到市场上出售。私人承包的责任田扩大到了总耕地的75%,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由“责任田”提供的农产品产量奇迹般地翻了一倍。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这一经济思想的提出基于哪些考虑?
(2)材料二中“责任制”补救的是哪种状况?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责任制”的内容及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上述经济活动的异同。
2018-04-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随堂测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