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孔子言论的漫画。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除材料外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022-11-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如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材料三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

(2)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4)据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随着政府所主导的大范围测绘的渐次展开,以及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中国制图技术逐渐跟上了西方的脚步,近代制图理论得以初步形成。不过,传统制图技术仍然是清末中国地图制图学的主流。民国时期,《申报》地图集、专题地图和大量的小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制,标志着制图技术由传统旧法向近代新法转变。在近代民族危亡的历史形势下,中国知识分子被动或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促进了西方制图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改编自乔卫等《西方制图技术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制图技术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制图技术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023-09-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作为历史概念的民族主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写出启蒙思想家的问题指向和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主张对法国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历史上中法两国民族觉醒内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远因—近因”的思路分析中国民族觉醒内涵独特性的历史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国藩认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因属中华创始之举,仰亦古来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李鸿章也说∶"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之计,关系甚力。"1872~ 1875年,洋务派选派了四批优秀学童共120 人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以后福州船政局、同文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海军也陆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国内自费留学生也有增加。留学生走出国门求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件大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

——摘编自李绮《晚清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93 年,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出国留学人员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欢迎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参加祖国建设。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放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在此通知的推动下,1993~1998 年间,北京市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加, 1998年的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数是 1993年的两倍多。2012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39.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 1.16万人,自费留学 37.45万人,规模庞大,人数排在世界首位。

——摘编自徐卫红《"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留学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留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1-01-0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著名的明清时期画家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他关心民间疾苦,曾经为自己的一幅画《竹枝图》题诗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州曹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根据材料,归纳郑板桥的绘画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2021-07-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该书共分为六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筹海篇》2卷,是全书的总纲。

第二部分:《图集》2卷,有世界五大洲分国地图。

第三部分:《地志》66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物产矿藏、宗教信仰、民俗风化等情况。

第四部分:《筹海总论》4卷,辑录了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

第五部分:《西洋技艺》12卷,附有西洋火轮船、火炮等设计样式图和分解立体图。

第六部分:《地球天文合论》5卷,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中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通达,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说明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史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使18世纪成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幸福观的特点。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楠、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材料二  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 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就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成《圣武记》。又受林则 徐嘱托,据《四洲志》和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办民用 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主张“及之而后知”,“知”从“行”中来,坚 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抨击理学家的“心性迂谈”。诗文风格遵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