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2)据材料二,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门管理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随后,我国通过院系调整、强化工科、大批院校归专业部门管理等措施,把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改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院系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的数目大幅度减少,单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1947年,全国有综合性大学55所、工科院校18所,到1957年综合性大学减少到17所,工科院校则增加到44所,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专业的比重急剧上升,文、法、商等专业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大学生的占比47.6%,1957年则降至9.6%。1953年,在总数为215种专业目录中,工科占107种,而文科仅占19种。

——摘编自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01-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 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 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 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全面论证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述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和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 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高标准”,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看作是我党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从而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概念,成为凝练“共同富裕”简明概念的第一人。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对共富共享进行了大道至简的表述:“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   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 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

——摘编自《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和科学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观点。
2023-01-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领域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及其意义。
2021-0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禁止技术外流,以维持其工业国家的主导地位。此时,英国全面领先,成为美国的效仿对象,(美国)各州纷纷亮出政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出生于英国的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在人才政策吸引下来到美国的。除了拿出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政府还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专项奖金,并派出间谍,窃取英国的机器图纸和技术。作为后起追赶国家,美国采取了很多手段来获得工业技术,或自己创新,或投资购买,或人才引进,从而突破了英国的技术封锁。

——摘编自韩毅《美国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国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然而,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而妥协,继续发扬革命战争的年代的大无畏精神,带领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地继续研发和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新中国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底气。

——摘编自董志凯《自力更生方针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1949~197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突破英国技术封锁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美突破技术封锁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孔孟虽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形态,但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叔孙通制订朝仪,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认识到儒学作为君主专制维护工具的重要性,从而扩大了儒学在汉初的影响;与此同时,儒家经典系统也在进行有机的调整,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汉武帝之后,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内核,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试图以儒家的观念来改变汉初以来奉行的黄老道学,提出“独尊儒术”来确立儒家思想主导性,以“五经博士”来取代秦以来的成分复杂的博士制度。……这样,经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依赖关系被重构。

——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

材料二   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依托于经典,因为经典中的知识内涵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新儒学不仅对先秦儒学作出了“创新转化”,重建了儒家信仰,更重建了儒家“新经典”。朱熹的思想在13世纪后便已传入东亚周边各国,从而使原本属于地方性知识的“四书学”在东亚世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成为东亚儒学的重要思想财富。改革开放之后,宋明理学也开始得到客观评价与进一步重视。

——吴震《宋代新儒学:思想与经典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儒家是如何与政治结盟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进行创新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宋明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2020-02-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四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下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019-09-13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中外教育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文化发达,乃“程朱桑梓之邦”,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书院就纷纷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年
材料三 “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教育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016-12-1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仲元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9 . 材料一:欧洲思想家尊崇追求竞争的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欧洲逐渐出现统一的民族国家,一场规模浩大、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开始了。
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执法应“ 温和、公平、合理”,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以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
——《欧洲文明史》
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内外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西欧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把世俗统治者、神父和僧侣、贵族和领主这些不敬上帝的人赶下台,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社会变革、语言文化上意义非凡。
——《宗教改革先导 马丁·路德》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的主要观点。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概括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
10 .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中共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6-12-12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一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