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 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 643 年到 742 年,拜占庭帝国先后 7 次遣使至唐。 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 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 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534 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 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 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从 1552 年到 1583 年,共有 32 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 中国定居。”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 誉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 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 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 王泮的赞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规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