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16世纪画的人体骨骼图,被收录到欧洲一本人体解剖的医学书里,这个人体解剖书被传教士在明末翻译成中文,叫做《人身图说》,用了同样的骨骼图,但又加上了很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传统中国的标识,在中国刻板印刷。可是有趣的是,这种人体解剖图,没有在清代的医学界流传,倒是进入画家笔下,清代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里,就用了这个骨骼图来画鬼。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挪用,把科学性的插图变成艺术性的绘画,把人体骨架画成死后的鬼形,掺入了很多阅读者和绘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想象,这其中也可以解释出很多东西。

——摘编自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解读合理)
2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是谁? 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和趋势是什么? 请列出三个阶段的主要探索事件。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梁启超在《墨经校释·自序》中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1)阅读材料一,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建立起来。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当今时代,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3)①结合所学,概述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3-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7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时期,中国的医药学获得长足发展,唐初,政府下令天下郡县将各地所产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并制定统一的收录删节标准,举全国之力历时两年完成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此书完成后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通用标准,并被列为唐中央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太医署的教科书。日本、朝鲜也以此书为医药学教育教材。唐太医署除设太医令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等科,医科之下又分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理疗科等临床治疗学科,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太医署在学制和晋升考核方面有严格规定,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制度也比较严谨。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掌州境巡疗”,”医药博士以百药救民疾病”。另外,唐朝医者敢于当皇帝面揭穿长生不老的骗局,对因服食丹药中毒引发病症甚至死亡的现象予以批判。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5 .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

       


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

材料二   


1: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2021-01-22更新 | 651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著名的明清时期画家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他关心民间疾苦,曾经为自己的一幅画《竹枝图》题诗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州曹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根据材料,归纳郑板桥的绘画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2021-07-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一一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排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裁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判”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8 . 人文主义

材料一   1415世纪的意大利比较分散,一些城邦商业发达得比较早,比如说像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等,商业欣欣向荣,每个城邦都有它自己独自管理的方式,思想比较自由……所以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东西应该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当然可以在希腊文化中找到根子。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历史学家观察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现代西方、现代欧洲,经济最发达、工商业最活跃的这些地区,恰恰都是新教徒占上风的地区。如果你绘两幅地图,一幅图标示出1617世纪,工商业最兴旺发达,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快的这些区域;然后再绘一幅地图,标出新教徒在人口当中占了比较高的比例的地方,这两幅图基本上会是重叠的。

——彭刚《西方思想史导论》

材料三   17世纪是一个“科学思维”时代,到18世纪有了“产业革命”。那个时代人的自我感觉最好,在科学上,牛顿定律探索宇宙运行规律,人以为能够掌握宇宙;在社会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突飞猛进,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满了信心;在观念上,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逐渐被世人推崇。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1)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试从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其演变过程进行解析。
2021-01-28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此事略已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借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他,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图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已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曾经泽《中国先睡后醒论》(1887年)

材料二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

——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思想史角度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先睡后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10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是谁?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三所示的历史人物在1915年领导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具体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和趋势是什么?请列出三个阶段的主要探索事件。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