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

材料二 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其实,那时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摘编自鲁迅《杂忆》


(1)材料一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伦诗歌在清末受到中国青年喜爱的原因。
2022-02-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论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深耻” ……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材料二   陈独秀领导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变化和丰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也由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2022-02-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是绝后的。

——摘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子”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君主权力过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这是有违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貌、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请回答: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任意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指出理学认为的世界本原是什么?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2-01-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科)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儒家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人的内在恻隐之心的揭示而为仁政寻找内在的心性根源。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以“仁政”治天下。儒家仁政还表现为圣王对人民的物质关爱、道德教育与政治管理。仁政设计是从上层官吏的立场出发的,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王天下。至孟子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

——摘编自惠黎平《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儒家以贵仁著称,墨家则以贵义著称,《墨子·天志》曰“顺天意者,义政也”,将天的意志作为义政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墨家提出“义者,正也”,希望执政者用善政来匡正天下,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的思维来改变战国的乱世,反对当时社会上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力政所主张的“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墨家认为,顺从天志而施行义政,可以使天下安定,让上帝、山川、鬼神有祭主,使人民得到利益,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在墨子看来,义政的目标和归宿是实现“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即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和归宿。

——摘编自金小方《墨家义政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仁政思想和墨家义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仁政思想及墨家义政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及现代价值。
6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要坚持基督,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同时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这些思想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路德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

——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路德的平等观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不久后,由于苏联拒绝再为援建的原子能项目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我国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钱三强力荐年仅35岁的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究科技方面的总负责人。在朱光亚的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等人都加入进来,他们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实验准备工作,到规范科研管理、建立团队精神,仅耗费很短时间就搭建起了一套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1962年,虽然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朱光亚等还是向中央提出了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毛泽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摘编自顾小英、朱明远著《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材料二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事发表声明,下图所示为其内容摘录: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我们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也从未对别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我们衷心希望,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人类既然能在二十世纪制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弹研究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朱光亚等人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暂停核试验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表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有何意义。
2021-12-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基督教社会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矛盾之中,典型地表现为基督教的崇高理想与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为了克服这种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欲相分裂的魅尬状况,中世纪末期的西欧社会可能采取的变革方案只有两种:第一种是顺应罗马教会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撕破虚幻的神性面纱,理直气壮地为人性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第二种则是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以圣洁的神性来驾驭败坏的人欲,重振早期基督徒的纯真信仰和淳朴道德。

—— 摘编自[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  德意志城市大多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驻跸地以及逃亡农奴聚居地。中世纪 时代,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己的利益着眼,特别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此时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德意志区域只是罗马教皇的“乳牛”,是天主教会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最终,思想的、精神的和民族等矛盾日益尖锐,1517 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

——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思想问题而出现的两种变革方案及其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021-12-1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途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士”所提出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崛起的背景。
2021-12-1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