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贯穿于人格的完善、人性的修养的始终。诗所兴起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仁爱情感,这是以“仁”复“礼”的前提。在“兴于诗”的前提下,人的视听言行才能皆合于礼,立身处事皆“立于礼”。“立于礼”只是做到了人的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还不是人格的最后完成,所以还须要“乐以成性”,只有在音乐的陶冶下,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健全的人格。为了使审美教育服从、服务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对《诗》、乐进行过一番改造,让人形成“仁”与“礼”、内在心理欲求与外在伦理规范交融一体的自由和谐、调畅怡悦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祁海文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审美教育中重视音乐(包括诗歌、悲喜剧等文学作品)的作用,应“为了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统治者哲学家的理智、保卫者武士的意志及被统治者农工商的情欲三个等级,认为审美教育只有以理智、合理的内容才能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实现和谐的理想国。为此,他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政治规范,即诗只能描写善、美的东西、音乐必须是适合保卫国家的曲调,禁止“摹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的文艺作品和表现悲哀、柔弱的曲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

——摘编自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美育思想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编版《中外史纲要》上

材料二   文艺复兴,“复兴"的原意为“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意大利学者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新的时代会越过中世纪,直接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部编版《中外史纲要》下

材料三   《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

——部编版《中外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