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苏州·期末
名校
1 .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摘编自周详《<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清末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摘编自何有贵《25位校董名震南粤》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招不到学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并分析其办学方针不能落实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自由、民主、均富”源自什么理论?此后,孙中山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改造未来之社会”?
2022-01-19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真题精选主观题54题) -江苏专用
2021·河北邯郸·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成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窗,他们或第一次在真枪实弹的面对面的战场上见识了天朝之外另一种文化、另一个世界,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新世界。一些开明的中国人放下“天朝至上”的文化心态,开始试图去了解、理解这个新世界,比较之中,认识到中国自身的不足与新世界的长处,因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据张剑《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等整理

材料二   严复说:“天演公例,自草木鱼虫,以至人类,所随地可察也。……中国必须变法,变也要变,不变也要变,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国,变于中国则强,今于外国则亡。……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国之权,集其一身。……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其国之可以有权也。故须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民日蕃众,非汽耕不足于养,而汽耕又断不可用于小町散畦之中。”

——摘编自柯远杨《试论严复传播维新思想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简述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运动时期严复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述其思想主张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01-14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10高一上·贵州黔南·期中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今日愤世嫉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也,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康有为与这一政治派别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9-09-05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