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B.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2022-01-05更新 | 775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一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 “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一一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创办“科学仪器馆”于上海,并有《科学丛书》的出版。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谭别同、鲁迅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有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有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不同,并分析“格致”一词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普遍流行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2020-10-19更新 | 357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密练(七)文综历史试题
4 . 20世纪初,在对欧美社会认真考察后,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意识到
A.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B.工农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唯一选择D.资本主义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履庄是清代前期很有作为的发明家,他制作的奇器五花八门,如显微镜、千里镜、望远镜、取火镜等,运用的知识涉及数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多种学科。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科技仍领先于世界B.科技具有向近代发展的趋势
C.近代化在缓慢发展D.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较大发展
6 . 下图中《吊古战场文》据说是岳飞真迹,其实很难考证,但人们愿意认可;下图中宋体字据说是出自秦桧的书体,但人们将其称作“宋体”而不是“秦体”。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人品高低决定了书品的价值B.岳飞书法作品具有文人意境
C.秦桧的书体不具有艺术价值D.社会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亚里士多德认为:集体智慧胜于一人智慧,去寻找一个最好的人,还不如制定一个最好的法律可行些。集体智慧所凝聚的法律、公民大会的决议往往比统治者个人裁决更显正义。该主张
A.有助于转变公民大会职能B.助推雅典社会进入古典时代
C.标志着权力制衡思想萌发D.注重运用法律保障政治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维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盾易程氏传》、朱熹编搋《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A.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2020-06-20更新 | 703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学新思想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D.是对祖辈政治思想的继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