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神并不走严肃呆板的崇拜符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结婚生子,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高兴,会悲伤,会自私,会嫉妒,他们也有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简而言之,他们是被希腊人神化后的凡人。所以美神阿芙罗蒂德虽残缺了双臂(即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仍然以神的姿态感染和震撼了无数的人。神性与人性赋予了石块以蒸腾不止的生气。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摘编自齐宇飞《从古希腊雕塑艺术看希腊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十八世纪,西方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启蒙运动。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猛烈的政治革命的性质。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些权威是什么。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王国”,重新构建人类秩序。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内涵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一说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共同点。
2021-06-15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四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与发展(A卷新题基础练)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宋明理学研究的哲学化,学者们过分注重理学家们形上思维的“义理”之辩,恰恰又冷落甚至丢失了宋代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于基层社会的设计与管理的方面。事实上,宋代理学家们所倡导的“理学”,并不完全只是道德与政治的上层意识形态方面。朱熹和宋代理学家们的努力,在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极力倡导的重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建立祠堂的主张,在宋以后的社会里已经成为推行家族制度的理论依据;欧阳修、苏洵等人创立了民间私家修撰族谱、家乘的样式,为后代所沿袭;《朱子家礼》的设计,至今还在不少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宋代所提倡的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义仓”“义学”“义冢”等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影响社会基层教化的方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对社会基层教化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办理屯田事务的办事大臣由朝廷派往,“管屯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员由陕西、甘肃省调派”,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仅靠兵屯不能完全解决军粮问题,乾隆皇帝谕:“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污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随后,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

——摘编自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

材料二  1842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电,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电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乾隆时期相比,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学变革运动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危机所激发出的文人强烈的忧患和改革意识的产物。其主张一是文体的革新,即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骈文,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提出“词必已出”和“文从字顺”,并借此昌明儒家之道,攘斥佛教。北宋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更为重视文以载道这个重要的理念,文章的议论成分、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这种载道的古文在此后一千年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全面冲击的产物。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所以,新文学革命是语言和思想同时操作,且更偏重思想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新道德以尊重个性权利、维护个人权益,并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解放”,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摘编自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1)据以上材料比较唐宋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以上材料指出两次文学变革运动的关系,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11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决议》的前四部分,将大党百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阐明每个历史时期党的任务、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摘编自求是网《知识点!第三个历史决议:学什么,怎么学?》


依据材料,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12-19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安徽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社会秩序不断出现失范现象,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流散到民间,形成了士阶层,于是出现提倡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的道家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并对建立秩序合理的理想社会提出现了各自的见解。老子、庄子反复推崇“道法自然”,人们自给自足、无为不争,都能满足自己粗陋的物质生活。而儒家则以积极入世的姿态,主张推行礼制,教化人民,规范社会秩序,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大同世界”。

——摘编自康新亚《浅析先秦儒道和谐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可以说是自儒家思想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一个思维传统,也是传统儒家思 想入世精神的一个最集中体现,他企图通过“礼”来确定社会角色、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朱熹也同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基础是由理或者太极来贯通上下的。朱熹的“天理”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他指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这无疑是一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化。

——摘编自高宜琴 《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和道家和谐社会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入关后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这段历史基本可以看作是明朝末年思想启蒙的延续与遗响。思想启蒙被视为中国传统学问开始对西学输入做出的频繁回应,并孕育出新的观念,与此时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同步发生,形成互动态势。对压抑人性的批判和对情欲生活方式的肯定,构成了反专制的舆论基础,是对近代欧洲人性论解放潮流的呼应。

——摘编自杨念群《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转移——以近百年相关讨论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之际的思想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对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感到振奋而有意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学者张岱年等认为:“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历史证明,以俄国马克思主义为中介,使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深层指向,是努力取得作为一个国家真正参与全球化所必需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只有真正解决民族独立问题,真正参与全球化才有可能。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全球化,只能是殖民化的全球化。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透彻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思想。他敏锐地认识到: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要发展生产力,就只有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他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龚星其《全球化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理论成果。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11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儒家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人的内在恻隐之心的揭示而为仁政寻找内在的心性根源。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以“仁政”治天下。儒家仁政还表现为圣王对人民的物质关爱、道德教育与政治管理。仁政设计是从上层官吏的立场出发的,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王天下。至孟子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

——摘编自惠黎平《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儒家以贵仁著称,墨家则以贵义著称,《墨子·天志》曰“顺天意者,义政也”,将天的意志作为义政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墨家提出“义者,正也”,希望执政者用善政来匡正天下,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的思维来改变战国的乱世,反对当时社会上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力政所主张的“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墨家认为,顺从天志而施行义政,可以使天下安定,让上帝、山川、鬼神有祭主,使人民得到利益,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在墨子看来,义政的目标和归宿是实现“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即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和归宿。

——摘编自金小方《墨家义政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仁政思想和墨家义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仁政思想及墨家义政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及现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