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1919年7月,中国某思想家发表文章指出,“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根本解决”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其观点错误的实质是(     
A.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B.攻击民主与科学理念
C.对西方文化存在全盘肯定的倾向D.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
2024-04-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酸窗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A.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D.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2024-03-01更新 | 56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2023·山东淄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观点的目的都是(     
A.寻求救国途径B.宣传进化理论C.批判传统文化D.营造维新氛围
2023-05-30更新 | 295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山东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山东威海·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把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设计为“高尚的蒙昧人”形象。如卢梭认为“蒙昧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像空气一样生来自由”。这一形象设计旨在(     
A.批判殖民侵略,弘扬自由博爱B.反对封建专制,建构理性世界
C.揭露迷信愚昧,倡导天赋人权D.讽刺教会权威,推崇世俗生活
2023-05-21更新 | 641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山东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5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训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后期,恩斯特·海克尔把达尔文进化论引入德国,并进行了最热情的欢迎和宣传。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必须根据人的生物本性来重新考察,人类社会是由竞争法则所控制的,民族是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的生命体。这一理论(       
A.发展和完善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念
C.助推了德国军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D.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2023-02-22更新 | 7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具体时期应是(     

O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O它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023-02-08更新 | 51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