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元代(     
叙述出处
蒙古统治阶级入主中原,提倡宗教平等、信仰自由,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多元的思想文化的交流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
元代统治者既没有禁演、销毁哪一出戏剧,也不曾赐给任何人以“明教罪人”的恶谥任崇岳、薄音湖《关于元杂剧繁荣原因的几个
问题》
A.文学重视社会教化功能B.杂剧因雅俗共赏而受到推崇
C.戏曲创作环境较为宽松D.戏曲传播摆脱理学思想束缚
2023-03-19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体育运动,古代和近代的体育运动及相关思想对当今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首先讲究的就是礼仪。《论语》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体育运动在当时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

——摘编自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二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其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律海涛《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体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反映了欧洲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对表中观点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中世纪以来

人们普遍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是地球的主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16—17世纪

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小小的卫星,在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地球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这就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显得渺小多了。
A.神学体系的崩溃B.科学革命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发生D.工业革命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022-06-08更新 | 6778次组卷 | 6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五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得益于17世纪的启蒙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18世纪见证了一场被称作“启蒙运动”的文化变革。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

18世纪,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首推大西洋两岸。大西洋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欧洲的商人、船主、金融家、制造商、美洲的种植园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社会结构的变动,酝酿了变革的危机。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并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直到19世纪前期,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构成了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成为一场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政治进行批判的主张。
(2)据材料,指出“大西洋革命”时代到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的表现。
(3)据材料,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6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出版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铭文,已包含了出版物的元素,主要为个人行为。……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8 .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新学堂的兴起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继同文馆之后,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设在地方和通商口岸的居多。新式学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因而洋务派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洋务派认为教育必须讲究实用性,培养出应付时局的人,这就使得新学堂遍设包括声光电化在内的各种自然科学课程。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21种新设理工农医专业中,即开设有465种完全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课程。同时效法西方采取班级授课,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

——摘编自范亚林《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与传统书院相比,洋务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0 .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