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材料二   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

——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
2024-02-0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9世纪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畸形的工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正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一边倒”成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背景下,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成为我国的学习对象。面对巫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摘编自杜思雨、白晋博《“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建设的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民营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及意义。
2024-01-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绝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表示欢迎(顽固派除外)。鸦片战争的实践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鸦片战争的失败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

——摘编自王延涛《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材料二   洋务派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他们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这样,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了解外国,向外国学习,必须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认识到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摘编自汪军《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024-01-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秦代的文化专制主义并没有斩断各家文化流脉,汉代学术的复苏再次形成了新的文化高峰。《汉书·叙传下》总结“艺文”的源流时说:“秦人是灭,汉修其缺。”总括秦汉而言,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和科学发明以及艺术创作,都有新的创制和新的积累。文化的丰收,首先取决于当时人的创造热情。而当时社会提供的较好的历史条件,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的因素。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2)依据材料,概括汉代形成“新的文化高峰”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两个方面列举两汉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

——《井真成墓志》


注:遣唐使井真成于734年在中国逝世,其墓志2004年发现于西安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

注:此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壶上的椰枣纹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


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局部)

注:该壁画绘于唐朝,图中伴奏所用的都昙鼓来源于印度


(3)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明代民间文化的发展,使得士大夫们的高雅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于是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冯梦龙编写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虽然以话本的形式写成,但是在内容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发展为以世情故事为主,增加了创作的活力。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已不再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商人、工匠、普通妇女……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4)依据材料,概述明代出现的文学创作新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背景。
2024-01-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在华尔“洋枪队”的启发下,李鸿章决心创办江南制造局。在上海访购设备时,因丁日昌购下“修船之器甚多,造炮之器甚少”的旗记铁厂(美资)。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了其轮船修造业务。在船舶修理方面,由于其官办性质,经费的拨给与其生产效益没有关系,使得修船费用高昂,修船周期漫长,在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等外资船厂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这也导致北洋水师和轮船招商局的舰船宁可入洋坞修理。最终迫使造船业务从江南机器制造局独立,成立江南船坞。

——摘编自郑英杰《从“四局二坞”浅析晚清官办船舶工业未能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江南造船所(原江南船坞),后更名为“江南造船厂”。20世纪50—60年代,江南造船厂造出我国第一艘03型潜艇(苏联技术转让)、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有困难找江南”成为了当时的俗语。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江南巴拿马”型系列散货船,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品牌;液化气船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厂先后交付了“东方红3”号海洋综合科考船、 “雪龙2”号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均处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海上阅兵中的五分之一的舰艇也出自其手。 “十三五”期间,江南造船厂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江南研究院,开启了以数字造船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余俊伟《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世界船坞”——江南造船厂的过去与现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局造船业务未能获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江南造船厂从“江南机器制造局”到“世界船坞”转型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在历史意义上包含了两个层面或说两个阶段的历史。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由此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张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义旗后,先进知识分子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成功策划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此我们说,五四新文化(民主、科学)运动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作了思想铺垫和启蒙准备,同时五四爱国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延伸和继续。

——摘编自张宝明《回眸五四:从“民族”与“民主”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大事记(部分)

5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五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爱国大游行。此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57日,上海各高校学生、群众团体及各商帮为力争青岛抵制日货,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

64日,上海学生举行讲演,营救北京被捕学生。

6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织公司、日华纺织公司、上海纺织公司等工厂工人为营救被捕学生,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举行罢工。上海商界宣告罢市,各商店门口贴有, “不诛国贼,誓不开市”标语。此后,各地、各行业工人、商人等罢工罢市、抵制日货斗争风起云涌。

628日,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王承礼《五四时期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特点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2024-01-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在成都设茶场司,在熙河设买马司,分别管理买卖川蜀茶叶、交易番区马匹事宜。……川陕甘一带人口稠密、村镇密布,有大道,有捷径,道路呈网状分布。官府在四川至熙河道路的沿途“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或差发厢兵,或招募苦力,充当脚夫运输茶叶。同时官府以盐引之法鼓励川商参与茶运。通过茶马贸易昔日以军政用途为主的唐蕃古道蜕变为商贸繁荣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张洁《茶马古道线路兴替:基于官办茶马贸易的考查》

材料二   明初,政府在“以茶驭番”方针指导下,从茶叶的产销到马匹的交易管理都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管理体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官营体制内难以克服的弊端,茶马贸易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于是弘治三年,明廷出台“召商中茶”政策,“令陕西巡抚布政使司出榜招商中,给引赴巡茶御史处挂号,于产茶地方收买茶斤,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分之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允许商人参与茶马贸易活动。

——摘编自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发展茶马贸易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明代茶马贸易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的茶马贸易。
2024-01-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经济无法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2024-04-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