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2 .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该报告可用于说明(       
A.新中国理性地对待文艺工作B.文艺战线已进入社会主义状态
C.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已出现D.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日渐凸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962年,宋太祖对近臣明确指示:“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他诏令史馆日进《太平总类》三卷,“朕当亲览”。上述现象(     
A.表明宋代大力推行文官治国方略B.利于促进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C.是当时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因素D.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下移和繁荣
2023-05-12更新 | 75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6 . 时间轴能帮助我们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时间轴梳理的主题最可能是(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8 . 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到,作本书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据此可知,顾炎武的学术宗旨是(       
A.格物致知B.慎明思辨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
9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多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A.强调个性自由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修身养性D.注重教化百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