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晚清的音乐思想领域,仍固守着天朝帝国中华礼乐观。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最早提出音乐改良的匪石,主张以西乐为本彻底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曾志志则提出“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认为新音乐有益于社会改良。他将西方古典音乐理论视为学习音乐或作曲的入门基础学科,编写了中国最早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典教科书》。当时新音乐的主要形态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伴随着学校音乐教育兴起,起初多以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中国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供学生集体咏唱.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何日醒》《勉女权》《黄河》《出征军人》《光复纪念》等。这一时期出现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志等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民国成立后,由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将音乐课作为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必修课。蔡元培认为“唱歌,美育也”,在他的推动下,音乐美育思想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春玲、冯长春《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时期音乐文化改良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音乐文化改良的意义。
2 .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材料四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三、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选自《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3 . 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A.沙皇专制度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D.黑人奴隶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