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以后,战乱频繁加剧了农民逃亡、土地兼并的程度,封建政府所掌控的户数下降,失去了大量的纳税户,租庸调制也随之崩溃。唐朝政府为了维持冗滥的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庞大俸钱和行政经费,导致了“兵冗官滥,为之大蠹”的被动局面。随着政治的黑暗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也借此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公元805年宪宗即位,他励精求治、全面变革,其中变革的核心就是财政制度。为了增加唐政府财政收入、重振朝纲,国家财政大权便逐渐由尚书省户部四司转向中央三使。将两税使分为三人,国家赋税划分为江淮以南、荆南以东及三川三部分,并在西北度支使辖区设置榷盐使。改革中严厉打击贪污不法官员,如中书省堂后主书涓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招权纳贿,被刺死。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马慧芳《浅析唐朝元和年间财政制度改革》

材料二     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二十四军。其众合计不满五万。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各置折冲都尉,而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民年二十服兵役,六十而免。全国六百三十四府,在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但兵不惟其名,当有其实。唐朝府兵制度存在之时,得其用者甚少。此固由于唐时征讨,多用蕃兵,然府兵恐亦未足大用。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宪宗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朝实行府兵制的积极影响。
2022-05-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帝王的奉老之举,是对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即位后养老抚恤的对象,除了高龄老者还包括“鳏寡孤独”之人。479年,“诏宫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也”。480年,诏会“京师耆老、赐锦彩、衣服、几杖、稻米、蜜、面,复家人不徭役”。487年,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失和、妻柔”。493年,孝文帝出巡车驾至肆州、并州,首次对庶民年长者赐爵。为此还逐渐明确了赐予爵号的等级与年龄。考虑到年老体弱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应出现了减免或减轻本人及子女的力役、刑罚等诏令。先秦两汉均有赐“几杖”以示殊荣之礼。496年,孝文帝诏京畿内年高老者赐予鸠杖。与汉化革新措施伴随的“奉老恤贫”之举,客观上使华夏文化礼仪得以流传至北方。

——摘编自王洁《践行与传承:北魏孝文帝之“奉老恤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奉老恤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奉老恤贫”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教师工资的政策不断调整,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1956年货币化的职位等级工资制、1985年结构工资制、1993年职务等级工资制以及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逐步开始探索“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新修订,进一步强调要保障教师工资,更加强调工资对教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0911日起,根据国务院安排,按照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教师工资水平,其中70%为基础性工资,30%为奖励性绩效工资。2010年,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维护教师权益,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强调改善和提升乡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特岗教师的人均补助标准。但由于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师工资仍存在较大差距。

——摘编自马香莲,邵怡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改革演进》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教师工资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师工资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中国选择、规划标准时区的权力与实施境况,不仅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状况密切关联,并映射政治进程的重大变化,还与时间的全球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中央观象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5个标准时区,即:中原时区(GMT8)、陇蜀时区(GMT7)、回藏时区(GMT6)、长白时区(GMT8.5)、昆仑时区(GMT6.5)。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刻,由位于上海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提供,以电报形式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短短几年,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在车站、码头及繁华街道设置有大钟,为普通市民提供时间服务。南京、青岛等城市还每日定时为市民鸣放电笛报时,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得到了有效实施。然而,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未尽见实行”。

——摘编自孙毅霖《民国时期标准时制的发展》

材料二   1937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以宣示伪满洲国“国家疆界”的存在及与日本本土在标准时间上的一致。广西本属陇蜀时区,应以东经105°(GMT6)为中央经线。但193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造成陇蜀时快20分钟,比中原时慢40分钟的局面。1939年国府迁渝,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再次重申五时区制并规定以陇蜀时区为标准时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改用陇蜀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无以“北京时间”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时间的决议或法规。但伴随各地方政府的成立,尤其是伴随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迅速推进,将军队一直沿用的中原标准时区推向全国,各地电台在实际工作中也自觉以北京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平太阳时为准,以显示与中央政府的一致,“北京时间”遂成为约定俗成的民用称呼。至此,近代以来未曾整齐划一的标准时间底定一统,自下而上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时间制度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时期推行五时区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北京时间”被确立为标准时间的特点与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以获得财政收入的做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实行专卖制度的是齐国的管仲,开创了禁榷法的历史。此后,禁榷法几乎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用。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而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国防战略的双重目的,沿袭了唐代以来的茶叶专卖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宋初的榷茶法为官购商销的交引法,政府置吏管理生产茶叶的园户,通过对园户茶叶的全部垄断收购来实现茶叶的专卖。北宋的榷茶法以频繁变动著称,这主要是针对东南茶而言的。除此之外,宋初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和广南茶则任行通商,禁其出境。北宋榷茶法变革的特点体现了统治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灵活的茶叶专卖政策,并对以后历代的茶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恩宗《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榷茶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榷茶法影响。
2022-04-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组建进步党再次参选总统,提出了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主张,因竞选失败,这一设想无法付诸实施。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新政,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这项法案包含了医疗保险的内容,但遭到强烈反对,为了确保整个法案的.通过,政府删除了法案中医疗保险内容。1960年,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设立了卫生与社会保障特别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为老年人提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此后,因经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事件、肯尼迪遇刺等事件,无暇顾及医保改革。奥巴马上台后,设立了医疗改革办公室,推动医疗改革,医疗改革主要是围绕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和控制医疗费用而展开。2010年,美国参众两院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患者保护与可负担的医疗法案》,奥巴马总统签署法令,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改法案正式生效。

——摘编自文太林《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医疗保险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李鸿章在戊戌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朝末年法律变革成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变革本身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仿照和引进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1910年以《大清现行刑律》的名义颁行,作为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典。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且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笞杖改为罚金;充军改为遣刑、流刑;徒刑酌改为工艺;虚拟死罪改为徒、流;变通枷号并除站刑等苛刑。旗人、汉人等犯了同样的罪,一律科断。

——摘编自陈昊《论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清现行刑律》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2022-04-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受二战的影响,美国的学校数量以及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数都锐减。当时的学校教育仍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支配,弱化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批评随着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达到了高潮,批评者们把美国科技落后归因于质量低下的基础教育。

在呼唤改革的浪潮中,国会通过了二战后第一部教育法案《国防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全面干预教育,确定教育改革方向。实施了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自然科学、数学与外语等学科,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知识结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制度与教学方法上强调启发式教学,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使用教学机器,重视个别化教学,实施集体教学制度等。改革为美国在“冷战”时期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提供教育了支持。

——摘编自高金锋《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022-04-1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宣德年间,江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明宣宗开始整顿赋税制度,下诏“自今年始,每田一亩,旧额纳粮一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自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分之三,永为定例”。这年九月,宣宗派周忱到税粮积欠严重的苏松地区,以江南巡抚身份总督税粮。周忱到江南后,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税粮积欠的原因。周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平米法”,并责成官、民田各种税户,不论大户或小户,同律交纳。实行折征法,将一部分贫弱下户和重赋官田税粮折纳金银,以每金花银一两折税米四石,凡每亩科则在四斗以上的田土,可以改纳金花银,使官、民田赋税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得到均平,将马草每束折银三分征收。周忱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对改革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周忱在江南巡抚任上22年,赋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当周忱在世时,当地百姓就为他建立了生祠。

——摘编自周志斌《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忱赋役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赋役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