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高祖刘邦鉴于“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形成了中央政府与分封诸侯之间本弱末强、尾大不掉的政治态势。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后为文帝采纳,分齐地为六国,分淮南王地为三国。景帝即位后,晁错力主“削藩”:“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晁错建议,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景帝三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国诸侯王相互勾结,以清君侧为借口,公开举兵叛乱。景帝因听信袁盎进言,误杀了晁错。三个月后,七国叛乱平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景帝削藩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4年,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制度开始松动。这一规定(     
A.深化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结束了城乡二元体制
C.利于增强社会生机和活力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挽救日益衰败的农村现状,乡村复兴从口号变为社会实践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在各地创建县政建设试验区,率先进行乡村建设的试验。在试验区,乡建领导者加强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改革教材、完善学制、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经济上,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并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向农民发放贷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根据国民政府有关自治事务的规定,不少实验区开展调查户口、整顿税收、成立民团或警察局、组建自治团体等工作。乡村建设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总体上却出现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民众需求变化迅速难以把握B.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维新变法时日较短影响有限D.科举废止导致文化市场动荡
2022-05-31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十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以后,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改革意见。他主张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考中学经济,内容包括中国史事、本朝政治论等;第二场考西学经济,内容包括各国地理、官制、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第三场考四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并规定每场的录取名额,第一场允许参试的人数为拟录取人数的十倍;第二场,允许参试的人数为拟录取人数的三倍;第三场时名额没有具体限制,凡中试者均录取,不取者罢归,第一场考试合格者方准参加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合格者方准参加第三场考试。张之洞认为这样做可以“先博后约,随场去取”,即首场先取博学,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张之洞还主张凡京官考试,诗赋、小楷与时文应一并扫除。其后不久,张之洞改革科举内容方案,得到清政府的首肯并命礼部详议条目,立即通行各省。

——摘编自黄新宪《张之洞与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废止》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科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2-05-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全国各县一律实行县长制,县政府和县长分别代替县公署和县知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县组织法》,强调:“吾人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而易以总理重县轻省之新观念。总理于民权主义与建国大纲中,汇精聚神,唯在直接民权对于县自治之实际行使。由此可知,县自治者,实三民主义之基本知识。”被任命为县长之官员,应先试署一年,考核成绩优良者予以实授,以三年为一任,期满成绩优良者可以连任或升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19301934年的福建更动县长289人,最短的任期只有4天。规定考试应成为县长任用的主要途径,但据1932年内政部统计,各省通过考试取得县长职位的比例最高的是安徽,但也仅有17.6%。蒋介石也承认:“县为执行一切政令之中坚,其重要如此,而行政经费之微薄又如彼,实无从充实组织,延揽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地方自治的推行,抑或省、县行政结构的建立,国民政府只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小,规免租赋”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强宗大族荫庇户口的现象,重整户籍制度便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进行户籍整理。以北齐、北周旧制为基础,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照年龄区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1017岁(以后改为1020岁);丁——1860岁(以后改为2160岁);老——60岁以上。在这些年龄段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丁”,即成年劳动力,国家赋役的承担者。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为了防止户籍年龄上的弄虚作假,州县官吏必须经常检查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地方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称为貌阅(或称貌定、团貌),就是亲自察看一下人口的相貌,将逃避徭役租调的“诈老诈小”者清查出来。

——摘编自焚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推广的“大索貌阅”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索貌阅”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努尔哈赤晚年,后金政权面临明朝、漠南蒙古、朝鲜李氏政权的严重威胁,内部满汉分离、社会秩序混乱、君权受到其他贝勒牵制等一系列问题。皇太极即位后,毅然说服众贝勒,提出了“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强调满、蒙、汉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对汉族民众政策作出调整: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犯,放宽惩治。同时,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行优礼汉官的政策,将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马匹等赏赐,并委任官职。皇太极即位之初,按照努尔哈赤生前规定,采取四大贝勒按月轮值,共同掌管国家机务,皇太极的实际权力并不大。1626年九月开始,皇太极增设了总管旗务“八大臣”和佐管旗务“十六大臣”,有的与诸贝勒坐在一起“共议国事”,有的直接参与“佐理国政”,有的专门负责“出兵驻防”,稀释了三大贝勒的权势。

——摘编自杨新刚《大清风云——皇太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太极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太极改革的影响。
2022-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玄宗以前,政府对盐业产销并未实行龚断性的禁榷制度,安史之乱爆发后,平原太守颜真卿为筹措军费对抗叛军,“以钱收景城郡盐,沿河置场,令诸郡略定一价,节级相输,军用遂赡”,实施榷盐制度。唐肃宗时,第五琦出任盐铁转运使,沿用汉代的盐业专卖法,在生产、统购、销售等方面设置监、院等政府机构,运用国家政权统购亭户折纳租庸之外的全部产盐,加以榷价后再由政府有关部门运输销售,不许盐业私营。此后,禁榷范围扩大到茶、酒、铁、锡、铜等重要领域。唐武宗时期,在《禁园户盗卖私茶奏》《禁商人盗贩私茶奏》等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榷茶法,对茶叶实行周密的管理制度,垄断经营,以解决财政危机。

——摘编自刘玉峰《唐代禁榷制度的发展变化》


(1)指出唐代禁榷制度发展的特征。
(2)简析唐代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唐顺宗也想有所作为,他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这就是“永贞革新”。顺宗的改革措施包括:第一,罢宫市。禁止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时,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顺宗罢宫市,无疑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第二,罢五坊小儿。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五坊中的服役者,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第三,罢盐铁月进钱。顺宗以前,盐铁使在正税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称为月进钱。顺宗取消月进钱,可以减轻人民负担。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顺宗命老将范希朝、度支郎中韩泰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顺宗在位时间很短(七个月),许多政治问题也积重难返,改革派很快失去权力,改革没有继续发展下去,未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推行“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