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赋税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要理 解明代一条鞭法引致王朝财政体制转型,并由此开启了王朝国家统治模式的转型,需要从中国王朝国家财政体制结构谈起。历代王朝财政体制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国家之财虽然从理论上都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早在汉朝,国家财政的基础本来就在郡国,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措施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王朝财政制度,其结果实质上是加强中央财政的控制能力。但是,不管财政制度发生什么变化,都存在一个财用分掌于各级官府还是集中在中央的区别。藏之于州郡之财,甚至藏之于民之财,都是君主的,因为所谓“民”本身,也是君主之臣民,而地方政府和官民,不过是朝廷的执役,所以,在王朝体制下,财政运作需要处理朝廷与州郡之间分掌财用的关系,不是央地财权划分问题,而是天子治下“设官分职”的问题。

——据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材料二   11- -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代王朝财政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不同方向,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的这场关于.上帝的大辩论,撕开了宗教迷信用以骗人的层层面纱,上帝成了滑稽可笑的怪物,一切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成了胡搅蛮缠的诡辩,《圣经》、教会成了捏造、虚伪的代名词;宗教生活再不像过去那样富有魔力了,修道院的人数在逐日减少,牧师也不得不读《百科全书》。

——摘编自黄尊严《世界近代史学术争鸣录》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指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五条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编自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关于上帝的大辩论”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确认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颁布的历史背景。
3 . 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身份家庭成分社会出身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务农
数量7174126915102253
A.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4 . 下图是1916年6月12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当局今后之责任》。画面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两组人员正齐心协力将这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插到火车头上。这些人或肩扛,或手拾,全力以赴,干劲十足地将列车推入轨道。以下对漫画的解读准确的是
A.反映国人积极响应二次革命B.呼吁政府合作实现民主政治
C.铁轨弯曲预示民主不能实现D.民众团结一心反对复辟帝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5年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同年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展开护国战争。护国运动的成果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C.粉碎了张勋复辟图谋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1-01-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B.限制总统权力C.规定主权在民D.保障自由平等
7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片:

(图1:《临时约法》)       (图2:1954年宪法)

(图3:1999年3月15日,代表们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

( 图4: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文件最能够体现民主性的内容及其最重要的意义。
(2)图2文件制定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与图1文件比较,图2文件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3)图2至图3的变化有何现实意义?
(4)图4文件在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方面有何局限?后来以什么形式对宪法加以补充?
(5)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15-11-04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江苏盐城响水县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8 .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