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图是某场具有世界影响的战役的地图,据记载,7月到11月是这次战役的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苏联人拼命抵抗让德军束手无策,侵苏德军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下列有关该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苏德战场局势发生根本转折B.美英联军正在西西里岛登陆
C.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主动权D.该战役后德军无力全线进攻
2022-03-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2 . 材料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而动,于8月初出兵青岛海域,监视德军动向。德国托美国转达其无意对日作战,北洋军阀政府于8月6日宣告中立。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军撤出,并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转交给日本。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着手封锁和进攻胶州湾。9月初在山东龙口登陆后,迅速占领潍县、济南车站,控制胶济铁路全线。9月底日军主力全力进攻青岛,英军协同作战。11月10日,德国守军投降,日本正式占领青岛。据记载,战后的青岛“人则疮痍,屋则焚毁,船坞沉没,港湾堵塞”,民族工商业一蹶不振,直至1922年底青岛被中国政府收回时尚未完全恢复。

——摘编自周荃、李厚基《谈一九一四日德青岛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岛之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青岛之战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美日在整个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展开了争夺,两国不但围绕满洲的权益在辛亥革命后展开了数轮角逐,还在战后巴黎和会上以山东问题为焦点进行了激烈交锋。随着美日角逐日趋激烈,日、美两国的军费预算如脱缰野马,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了战时水平。

“世界新闻纸上多见日美战争将起的记载”,太平洋的空气骤然紧张。尽管日本和美国的经济都迅速发展,但它们也难以承受急剧膨胀的军费负担。日本工商业对美国依赖很深,美国也不愿意失掉日本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当时美国人民的一般心理是反战的,他们关心日本的对华侵略,更关心远东的和平。日本一般民众承受着巨大的军费负担,也对和平抱有极大希望。美国在谋求海上优势的同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远东新秩序,因此提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摘编自刘笑盈《美日在华争夺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美日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心波兰!……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则动用危言耸听的标题:“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波兰人攻击3架德国客机。……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衷!上西里西亚陷入混乱!……8月31日晚,波兰志愿人员和上西里西亚叛乱分子袭击靠近边界的德国格莱维茨广播电台。”

——【德】《柏林日报》《领袖日报》《十二点钟报》《人民观察家报》

材料二 “德国已遭波兰的入侵,德军已开始自卫反击,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回敬炸弹。”

——【德】阿道夫·希特勒《广播声明》

材料三 “只传达到军官:

一、通过和平方式消除东部边境德国不能容忍的局势的一切政治可能性既已告罄,我已决定用武力解决。

二、对波兰的进攻应按照为“白色方案”所作的准备工作进行,但陆军方面由于现在几乎完成了集结,因此有所变更。任务区分和作战目标未变。

进攻时间:今年9月1日4时”

(签字)阿道夫·希特勒

——《国防军最高司令第1号作战指令》(第170号绝密文件柏林)(8月31日)

材料四 “虽然四个月前的《法波军事协定》规定:‘法国方面将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3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一旦德国以主力进攻波兰,法国将从法国总动员开始后第15天起,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但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

——【英】查尔斯·富勒《装甲战》

材料五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像所有其他国家的政府一样,对德军在波兰的军事入侵进展得如此神速,感到大吃一惊。郑重提出,即使德国人先到了那里,他们也必须严守约《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款中一致同意的瓜分波兰的‘分界线’。9月17日早晨,苏联就开始蹂躏这个已经被打倒的国家了,理由就是上面那个站不住脚的借口——由于波兰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波苏互不侵犯条约》也就不再有效,苏联必须保护它自己的利益以及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第二天,9月18日,苏联军队和德国人在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会师了。双方约定在各自领土内不得容许波兰人从事影响对方领土的活动。双方将在自己的领土内扑灭此种活动的一切萌芽,并且将为此目的而采取的适当措施通知对方。于是波兰就像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材料六 “当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英】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什么?除了德军的因素外,谁应为波兰灭亡负责?对此上述材料中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判断这些“有争议说法”的历史真相。
2020-02-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