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二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2 .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发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括那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了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19-10-01更新 | 25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阳四中2017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
5 .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6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7 . 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

材料二:《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三:“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四: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创新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邦联制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困难。(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
(3)请列举使近代中国的统一和领土主权遭受破坏的两个不平等条约。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8 .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机构名称主要职能人员构成产生办法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全体公民全体公民自觉参加
五百人
议事会
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抽签决定人选
十将军
委员会
执行机构,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每部落一名将军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
陪审法庭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普通公民从公民中抽签决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在国家管理机构职能的设置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具体管理人员的构成和产生办法又有怎样的明显不同?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的各自特点。

(3)谈谈你对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 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 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文选集》
材料三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 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四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 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