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三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思想对我国历史上的官僚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天下一家理念被普遍认可B.原始的推举方式受到推崇
C.官员的德与才被特别关注D.地域间文化差异逐渐消弭
3 .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这主要表明
A.地方民族首领具有高度自主权B.清朝采取多元的手段治理边疆
C.清朝通过法律对西藏实施管辖D.清朝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
4 . 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资料显示,西周司法诉讼制度必须遵循宗法制的原则,诉讼首先考虑是否违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在认为符合宗法制度之后,再来考虑罪行大小、损害轻重,决定刑罚裁量。由此可知,西周的亲亲尊尊
A.意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B.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D.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2022-05-22更新 | 1299次组卷 | 10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初期,西汉统治者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北地郡、陇西郡,以郡县制管辖西北边疆地区。除了设置专门郡县进行治理之外,统治者还采取封赏制,封赏有功之人和归义游牧民族人员。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B.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C.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6 . “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晋书·傅玄附子咸传》,据此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以往的选官制比较,最大的特点是
A.改变了选才的标准B.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C.通过考试选拔人才D.世代垄断高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区录取的办法,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陕西乡试的甘肃考生试卷编“聿”字号,专门分配指标录取2名举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参加福建乡试的台湾5名考生编为“台”字号,从中录取1名举人。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促进了士人的家国认同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有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8 .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分道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此类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带来冗官元费的问题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10 . 唐宋处于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包括封建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六部,乃政府公职,而九卿则是王室私属。从九卿转变到六部,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明证…一相嫌于专擅,且亦事冗不给;多相则互委,不专责,易生同异,以致扰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天圣以来,国用浸广,有请算缗(算缗:给商人增加赋税)以助经费者。仁宗曰:货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无,何可算也?”“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州、明州置司。”“熙宁五年(公元1071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

——节录自《宋史·食货志》(下)卷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三省六部制是“政制上之一进步”的理由。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宋代商业政策出现的变化。
2022-05-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