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2019-08-14更新 | 744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6届湖北黄冈高三3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2 . 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纸张D.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3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先后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纺轮、铜戈、铜壶及刀币等大量文物。一些文物上刻有“燕侯载”“燕王职”“左征(燕国内府官署名)”等文字。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
①地方管理体制 ②本地农业生产
③社会生活状况 ④工、商业状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8-04-07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南昌西汉大墓墓主人为刘贺。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位仅27天,汉书记载他有1127件荒唐事,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而刘贺墓出土的文物却显示,墓主是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一一专家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刘贺其实是“被黑”了一一通过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刘贺饱览诗书、尊孔崇礼,颇具“文艺范儿”。根据材料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史书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
B.历史真相众说纷纭,无法探寻
C.出土实物较之史书记载为二手资料,更加可信
D.对史书记载应该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
2017-04-1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6 . 古云“善事父母为孝”,汉代经董仲舒的合理改造,孝悌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成为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信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出土于甘肃威武的木简有文载:制诏御史曰“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公元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始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市卖复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注:汉低级官职),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王杖简

材料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举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下,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史料价值上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代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2-08更新 | 69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百色市、河池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7 . 2019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晚商时期的自然生态、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外交征伐,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证实的信史时代。甲骨文中多有象形、会意文字,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它还记录了当时自然灾害、天文现象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1928年前,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十万片以上,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世界各地。这些非科学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1928年到1937年由于军阀混战和匪患不断,国民政府断断续续进行十五次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其所得运往日本。

——摘编自人民网《甲骨文:唤醒沉睡文明》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甲骨文研究始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国家在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甲骨文合集》的编辑撰写列为历史学科重点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简析甲骨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朝政治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近现代甲骨文研究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0-05-1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2021-07-07更新 | 538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的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并延续至西周的城址,出土了大量西周初期燕国的青铜器,如西周燕侯堇鼎、西周燕国太保克盉、西周伯矩鬲等,学界认为这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追溯燕国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B.燕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之一
C.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齐国先于燕国灭亡D.稷下学宫是燕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据考古发现,陕西的西安、咸阳、礼泉、宝鸡,甘肃的泰安,江苏的盱眙,山东的邹县、诸城,山西的左云、右玉,都先后出土过秦朝的标准衡器或量器。这一发现说明,秦朝
A.统一度量衡制在全国推行B.建立了广阔的统治区域
C.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