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出处内容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
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
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
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
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自己所学简明扼要的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看法,并加以论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图,从图中提取关于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2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述过程要运用所选择和补充的关键词,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