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汉代的国家治理]

材料   汉代出现了以“河堤谒者”为代表专司治河的水官。河堤谒者无事时巡察河堤排除隐患,河决时组织河工堵口,同时还负责河渎庙的祭祀。河堤谒者直接代表皇帝将中央的指令及时部署到地方。下表是依据相关史料统计的河堤谒者一览表。

姓名任职称谓籍贯任职时间原任职属离任去向入仕途径史料来源
王延世河堤使者犍为资中成帝建始五年光禄大夫《汉书•沟洫志》
许商河堤都尉长安成帝时不详不详不详《汉书•沟洫志》
平当骑都尉扶风平陵成常时钜鹿太守光禄大夫察廉《汉书•沟洫志》
李寻骑都尉扶风平陵哀常初黄门侍郎徙敦煌郡察孝廉《汉书•沟洫志》
陈宣河堤谒者沛国萧光武帝时谏议大夫以病免《后汉书•五行志》
王景河堤谒者琅邪不其明帝永平十五年侍御史迁徐州刺史《后汉书•明帝纪》
王诲河堤谒者东莱曲成顺帝阳嘉三年不详迁在沈州不详《水经注•济水》
司马登河堤谒者山阳东络顺帝阳嘉三年不详不详不详《水经注•济水》
相里平河堤谒者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万娃统谱》
关并河堤谒者扶风平陵约新莽时不详不详不详《全汉文》《中华娃氏大典》

注:犍为资中今属四川;扶风平陵今属陕西;沛国萧今属安徽;琅邪不其今属山东;东莱曲成今属山东;山阳东缗今属山东。

——摘编自王星光、冯乐辉《河堤谒者与汉代黄河国家治理体制的构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5-29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河南·开学考试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清朝前期仓储建设成果的整理。

类型概况
京仓通州仓主要储藏漕粮(清中央向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八省征收漕粮)。漕
粮是宫廷及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京师八旗兵丁的主要粮源
水次仓设在运河沿岸,负责漕运所需的粮食储备
旗仓主要保证驻扎东北的旗人及驻军的粮食需求
营仓主要解决士兵粮食问题,建于军营
常平仓春夏出粜,秋冬余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
义仓作为民仓,设于市镇
社仓同属民办,设在乡村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则历史现象,对其展开历史解释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8-10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题型02阐述现象、得出结论类-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22-23高三上·黑龙江齐齐哈尔·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5次组卷 | 37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关系的趋向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国家政策权威的执政理念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民族政策会沉淀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会持续性地影响族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宏观可分为制度性调整和战争方式调整两大手段,而且都是以王朝为主体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为主要方式。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

——摘编自魏国红 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