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叙述

材料一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1)谈谈你对“如何”和“为何”的理解。请以西周封邦建国为例,选择“如何”或“为何”进行史论结合的简单论述。

史学著作

材料二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2)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文物解读

材料三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3)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

历史评价

材料四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博物群揽



A熹平石经熹平四年至光和元年(175—183年),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洛阳市太学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公羊》《论语》《乐经》抄刻成石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B品字形金饰东汉(公元25—220年),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2号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这件精美的汉代品字形金饰从工艺上看,颗粒金珠是高温吹熔凝集而成的,整件器物的制作工艺带有浓郁的异域特色,采用的是西方的技艺。


C单于天降瓦当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崛起于秦朝末年,汉武帝派卫青等攻打匈奴,保证了北方长时期的安定。西汉后期,匈奴归附汉朝。


D希腊文铅饼五件东汉或中西亚(约公元2世纪),1976年10月,甘肃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出土。这批铅饼总数达274枚,总重量31806克。铅饼的正面凸起有鸟形纹饰,背面凹进并有传写失真的希腊文,初步断定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E“关内侯印”金印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二十等爵制,西汉也实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位于19等级,级别不高,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但不掌握军政大权。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5)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的部分展品,请挑选至少两件展品提取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018-09-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 .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18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多次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封弥(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誊录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推行商民分卷制度,商籍生员设立“卤”字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的表现,分析其演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2018-05-1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7-04-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