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节选。
秦灭六国原因《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熊,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2022-03-13更新 | 983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     
A.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对边地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D.保障了诸侯享有世袭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022-04-09更新 | 954次组卷 | 20卷引用:浙江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因为边界纠纷而派使臣请周文王仲裁。等使臣到了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说完匆忙回国并互相让出了曾经争夺的土地。当时作者这样描述旨在
A.褒扬周文王的德行B.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C.警示后世的统治者D.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2022-03-05更新 | 882次组卷 | 20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5 . 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     
A.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
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7 . 《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对秦汉疆域范围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记载。《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在记载相应的王朝疆域时多以秦汉的疆域为参照,或者作为突破的基点。这一现象(     
A.适应了专制皇权强化需要B.契合了大一统的统治理念
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D.反映了对秦汉统治的认同
2023-11-23更新 | 34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8 . 《资治通鉴》232卷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镇海节度使)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出唐朝后期(     
A.灾荒影响了朝廷的治理效能B.中央政权仍有一定的向心力
C.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难题D.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控制力
9 . 元明时期,多使用“华夷一统”来反映社会状况。清前期,官方文献忌讳以满族为“夷”,拒绝将“华”置于“夷”之前,通常使用“中外一统”作为替代;清中期以来,官史文献中“中华一统”等文句接续出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A.民众国家认同增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C.华夷观念逐渐消除D.文化共同体发生根本改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同杨阳《长城与草原威胁——明代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

材料二   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战国秦汉时期与长城配套的设施包括边城、障城、烽燧、邮亭等,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其功能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阻遏游牧民族的南下,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方推进并加以保护;二是通过烽燧预警、信息传递、道路连接,强化了长城的一体化建设。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又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如杀虎口、张家口等。关城既强调其守边的功能,也注重其通关功能。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除了政府组织的大型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边关墩堡也逐渐发展成农耕、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聚散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登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到了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明后期边将方逢时作诗云:“雁门东来接居庸,羊肠鸟道连崇墉。关头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见车书同。”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材料三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高牧畋(古指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摘自脱脱等《辽史》

(1)读图1、图2,提取其蕴含的主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长城的历史功用。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022-03-30更新 | 76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