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3 道试题
1 .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1月25日,列宁逝世的消息传来,大会决定休会三天,以示悲伤和悼念。这从侧面说明(     
A.国共合作正式形成B.联俄联共政策被认同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
2024-01-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28年,“边界红军的来源⋯⋯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兵源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B.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C.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D.解放区实施了土地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统计,截至1910年,在农工商部注册的企业共计345家,额定资本17648.32万元。其中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1910年共有资本338.7万两,较1899年增加295.9万两。这一局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和发展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刺激
4 . “沙俄得13037万两,占总赔款数的29%。德国9007万余两,法国7087万余两,英国5062万余两,日本3479万余两,美国3293万余两,意大利2661万余两,其余部分由奥、比、荷、西等国分食。”与上述赔款相关的条约(     
A.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通商口岸B.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只要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同年12月,中共鄂豫边区一大指出:“豪绅地主的商店不没收,采用估价罚款的办法”,“对中小商人和富农经济”也“绝不能妨害”。这表明当时中共(     
A.力图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探索苏区经济发展道路D.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抗战
2023-12-04更新 | 210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2年1月,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在戊戌政变时受革职留任处分的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后对大学堂进行了整顿,提出先办预科,为本科做准备,同时还设速成科,以收急效。这说明(     
A.清末新政引起全面反响B.学制改革方向明确
C.清廷意图挽救统治危机D.戊戌维新余音犹存
7 .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 . 20世纪30年代,安徽岳西红区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打开地主仓,救济我穷人。大人分一斗,小孩得五升,粮食是我亲手种,今日归还我穷人。红军来到我潜山,工农掌政权。”这首民谣反映出(       
A.中央苏区政权得到稳固B.土地革命政策深得人心
C.游击斗争策略机动灵活D.国民大革命的成果突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A.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C.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D.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2023-06-28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作用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