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所示是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早期著述。这可以用来说明
时间作者著作理论成果
1844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1845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根据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做了论证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B.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了发展
C.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D.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据此可推知
A.工人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早期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性联合
C.早期工人运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D.英国宪章运动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3 . 下图为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整理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C.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4 . 1844年,恩格斯对西西里纺织工人起义发表评论,他指出:“对大多数人是受压迫和劳累的,对极少数人是财富和享乐的,工人阶级在这种压迫、剥削之下必然进行斗争,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显示了他们的阶级先进性,并将在斗争实践中日益壮大。”这一论述
A.掲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肯定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
C.折射出英国工业革命成就D.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2021-11-11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世界史夯基训练(三十一)
5 . 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A.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6 . 巴黎公社在《关于将逃亡业主所遗弃的工场转交工人协作社的法令)中规定:“拟定这些工场迅速开工的切实措施……靠工人协作社的力量”成立仲裁委员会,负责裁决上述业主归来后将工场最终盘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及协作社应付业主的赎金数额。”巴黎公社此举旨在
A.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B.巩固工农联盟新政权
C.缓和新老政权之间矛盾D.尝试建立公有制经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中国古代“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则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形势而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儒学成为官方哲学而被意识形态化,进而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制度等有利于“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改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材料二   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及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本质上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四,随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最终将被“自由人联合体”取代。

——改编自袁明、黄明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综述》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8 . 1917年俄历2月23日(公历3月8日),彼得格勒许多女工纷纷.上街游行,沿途许多人也加入游行队伍。孟什维克的H·苏汉诺夫后来写道:“这一天所发生的运动似乎与前几个月的运动很少有什么区别。这种骚动在当代人的眼前已经发生过好几十次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俄国
A.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B.必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C.二月革命因一战而引发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加深
9 . 下表是苏联/俄罗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十月革命评价的变化,这说明
教材名称与出版时间评价概况
九年级历史教科书1982年(苏联时期)伟大的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崭新纪元
中学历史教科书1995年(俄罗斯时期叶利钦执政)称十月革命是一次“政变”,“中断了俄国民主化和近代化历程”
俄罗斯十年级历史教科书2016年(俄罗斯时期普京执政)十月革命是一战推动国内矛盾激化带来的结果,与二月革命共同改变了俄国历史进程

A.对重要事件的评价存在巨大争议B.历史评价受不同时代环境的影响
C.史学研究中的新观点往往更可信D.历史研究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2021-09-24更新 | 363次组卷 | 5卷引用:热点06教材插图惹争议——教育问题-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10 . 1917年二月革命后,关于是否继续革命的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争论不休。列宁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既然无产阶级已经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列宁的话主要说明了
A.俄国社会革命的时机不成熟B.二月革命适应俄国社会发展
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D.布尔什维克内部已形成分裂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