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 .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就对家庭伦理进行了诸多阐述。《礼记·大传》中有“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夯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材料二   康有为从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出发,对“夫为妻纲”的说教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极力倡导男女平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传统礼教中的“仁义道德”怒斥为“吃人的礼教”。被胡适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则以《吃人与礼教》为题怒斥封建礼教,他在文章中写道:“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这真是残酷极了!……我们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在《说孝》中,吴虞甚至认为“孝的弊端是很多很大的了”。

——摘编自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看法。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借鉴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服务当今社会?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2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4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 材料1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2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3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分封王侯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4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们、《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四: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017-1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8 .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17-10-26更新 | 941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
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
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 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


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
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
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 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不同影 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