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6-11-2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l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3) 归纳并评价依据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材料四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2016-12-12更新 | 3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惠州第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娃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战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由,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囊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而推行郡具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学一席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遗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2023-11-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诸侯有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些?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3-02-1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3)材料三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指出该制度设计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实际弊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3-03-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认为,天的最主要权威在于天命予夺,而天命予夺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有“德”。有“德”,天命就可永保政权存续;无“德”,则天命不保。在周公看来,保民即为有德,保民也即敬天,“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父民,汝丕远唯商老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商纣王由于不勤于政事,对老百姓残暴,沉湎于酒色,没有什么德政可以让天知道,因此,天就不再保佑他,殷人就失去了政权。总之,“德”与“天”信仰的结合是西周宗教的突出特征。新的天命思想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在更大范围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是周人要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依据使然。

材料二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人的宗教意识观念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治理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乐制度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的治国思想文化对我们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8 . 祭品作为国家祭祀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符号体现,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举(举,平时的盛馔)以大牢(牛羊猪齐全的太牢),祀(祀,大祭)以会(三份太牢);诸侯举以特牛(特牛,一头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仅有一羊一猪),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特牲,一头猪),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据《国语·楚语下》

材料二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创立元朝太庙制度。中统元年(1260年)始用中原礼制,在中书省祭祀祖宗神位。在太庙礼制创建过程中,较引人注目的是改造三牲。至元七年十月,“敕来年太庙牲牢,勿用豢豕(喂养的猪),以野豕代之”;至元八年九月,“敕今岁享太庙毋用牲牛”。至元十三年九月,“享于太庙,常馔外,益野豕、鹿、羊(很可能是捕获的黄羊)、蒲萄酒”。大德二年(1298)正月,特祭太庙,用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鹅各七。此太庙牲品基本固定用马、牛、羊、野豕、鹿五牲。

——摘编自马晓林《元朝太庙祭祀中的“国礼”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祭祀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太庙祭祀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的释元朝太庙祭祀活动的信息。
2023-0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历史试题(A卷)
9 . 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一—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隋唐时期,国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巨型国家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制度建设的典范。制度的完备对唐朝国家和社会的运作,尤其是促使唐朝走向强盛具有重要作用。唐朝崛起于东亚,制度的健全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摘编自李鸿宾等《中国通史大师课》

材料三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1940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型民族国家理念。1949101日,随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从文本走向现实。

——摘编自石培玲《抗战时期的现代国家观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是如何进行国家制度建设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0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