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
A.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D.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
2 . 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3 .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2019-10-20更新 | 265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高三模拟训练文综历史试卷(2)
4 .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一改晚商早周时期厚重典雅的风格转为简洁朴素;饕餮纹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写实性较强的风鸟纹和简练的重环纹。这反映出
A.周代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
B.周代审美标准的变化
C.周人质朴尚文和注重人事
D.青铜器注重实用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6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柳贯诗文集》中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这说明
A.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家国一体制度的思想
D.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8 . 西周时期周公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原先的“一夫多妻”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礼制。周公的这一改革旨在
A.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B.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
C.实现贵族婚姻门当户对
D.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而到了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出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B.商朝政治制度已被西周抛弃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西周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