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重视尊卑贵贱B.不利于社会进步
C.违背人伦礼仪D.有利于凝聚宗族
2 . 周初实行分封制度以后,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即由过去夏、商之王以诸侯之“兄长”或“盟主”的身份,变而为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②政治隶属关系强化③贵族政治被打破④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12-04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商朝,人们对“天”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其保佑。而自周代始,“天”成为真正的人格神,且与君意相关联,君主对它的祭祀再丰厚,若本身没有敬天爱民,也不会受到上天的庇佑。这一变化说明
A.王权必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秩序B.人们对国家治乱原因的认知深化
C.君主权威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D.儒家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标杆
5 . 西周时,周王与各诸侯国有明确的分工,周王分封管理土地疆域的权利给诸侯,诸侯则需为周王镇守疆土、服从周王的命令、缴纳贡赋。这表明西周“分封”是
A.以土地为纽带的政治关系B.以周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C.以血缘宗亲作为基本特征D.造成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因素
6 . 伊藤道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王畿B.笼络宗亲C.奖赏功臣D.拱卫王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记》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蕾、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材料反映了( )
A.“国人”有力制约君主权力B.分封制对君主执政行为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约D.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趋完善
8 .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     
A.“以天为祖”的宗法制思想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西周王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9 . 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宗法制B.秦代郡县制C.西周分封制D.隋唐科举制
10 . 周代分封齐、鲁是为了扼制东夷,分封燕、晋是为了控制北狄,分封南部多个姬姓诸侯国是为了抵御南准蛮夷。这一做法
A.使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形成B.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强化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