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南北朝时期后期社会发展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出处
“家世农夫,至(沈)峻好学,……为兼国子助教,……兼五经博士”《南史·沈峻传》
“每言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北齐书·高昂传》
江南儒生“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颜氏家训·杂艺》(北齐颜之推)

A.朝廷倡导独尊儒学
B.北方礼制文明迟缓
C.南方文人颓靡积弱
D.士庶界限逐渐消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2017-10-10更新 | 580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8届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4次组卷 | 95卷引用:湖北省黄陂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调考历史试题
4 . 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年-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年-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符合他采取的何种政策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推恩令C.附益之法D.消除藩镇割据
2013-02-23更新 | 8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