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适宜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标准(或方式)最客观、公开、公平、影响时间最长的是下列哪一表述所描绘的制度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君主不满门下官员的作为,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废止。这反映出
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的科学性B.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C.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D.君主高度信任中书尚书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2020-05-06更新 | 352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参知政事D.枢密副使
2020-04-27更新 | 1720次组卷 | 79卷引用:贵州省思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中,军事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下对于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   ②枢密院专掌军政分散相权
③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   ④派文官出任统帅指挥军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6 . 宋朝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三司作为宰相领导下的中央财务职官系统,在财务行政中须报请宰相决策,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过多种渠道,不经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表明
A.政出多门使决策的效率降低B.中枢机构职能划分得以理顺
C.君主力图强化对政务的掌控D.官僚机构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B.废除了察举制度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行了郡县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征召C.九品中正制D.科举考试
2020-03-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至西周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字等,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名,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

——摘编自《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设计,首先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分立…唐代限制相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设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与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换句话说,唐代的丞相制系“集体领导制”。这样,权力的制约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大致正确。

——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材料三   明朝初年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明朝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后,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权力抬升,相权与皇权发生矛盾。明太祖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下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相权归六部尚书,抬高尚书品秩,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完全由皇帝自己裁决,皇帝承担起宰相的职责。

——摘编自《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的“丞相”和秦朝时期的“丞相”的异同。
(2)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丞相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宰相的废除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形态产生的影响。
2020-01-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