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100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万人)南人(约5000万人)分卷考试,各25人。

——整理自《元史》

材料二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陈)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安徽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